文化历史

博物馆里的过去和未来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2日  点击:

  编者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健全的同时,临沂市民间博物馆、专题展陈馆、村史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道异彩。星罗棋布于蒙山沂水间的这些展馆,规模或大或小,收藏的历史或长或短,但包罗万象,各具特色,是临沂丰厚文化底蕴的有力注脚。

  临报融媒即日起开设“何以琅琊”专栏,以全媒体手段带您领略临沂民间馆藏风采。


资料图片

  琅琊新闻网讯 博物馆里,藏着一个地方的过去和未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文物“修旧如旧”的匠心故事带上荧屏,《国家宝藏》首次邀请文物工作者为国宝“代言”……博物馆,逐渐从静态的城市建筑变身网红打卡地、知识新学堂“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时尚、劲爆的文化现象。

  一

临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博物馆众多。透过馆藏,可以瞧见这片土地的脉络绵延和美好生活追求。

  位于临沂中心城区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汉墓竹简为主题的遗址类博物馆。它的设计很有意思,是古典宫殿式建筑,馆内松柏花竹,长廊围绕,山水相映,具有浓厚的园林风格、民族特色。这里藏着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国宝,包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且二者同时同墓出土。

  临沂是我国出土汉画像石较多的地区。在临沂市博物馆“石上史诗——汉画像石专题展”,陈列着100多块汉画像石,反映了衣食住行、风俗人情等汉代社会百态。其中两方出土于五里堡汉画像石墓的“庖厨图”,都刻有烧烤画面:一幅是单人操作,左手持串,右手挥扇扇风;一幅为二人配合,一人拿串,另一人扇风。大道至简,越返璞归真,越经久不衰,这或许是“撸串”中隐藏的快乐密码。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的沂南汉画像石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完整、学术研究价值最高的汉墓。临沂城郊的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则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形制最为复杂的汉代画像石墓。

  看“大馆”、赏“国宝”,形成的视觉冲击、带来的视野拓展,说到底是文化的滋养。临沂不少民间博物馆,也选择以文化和艺术为主题,像沂南县的砚文化博物馆、兰陵县的仓颉作字博物馆、郯城县的二胡博物馆、临沭县的京剧展馆等,映射出古圣今贤饱满的精神世界。

  二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重要一环。农民要富口袋,也想富脑袋,曾经神秘、小众的博物馆越来越下沉到乡镇、村庄,留住浓浓的“乡村记忆”。

  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相比城市里的大型博物馆,坐拥地道民俗、体现一方风情的乡村展馆,日渐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地标”。

  民间手造,是文化技艺也是特色产业。随着“山东手造”“临沂手造”品牌的打造,特色手工艺品成为不少地方农民增收的“钱柜子”。如今,民间艺人们既传承指尖上的技艺,也张扬饱含乡土气息的文化,一座座充满沂蒙特色的民间技艺展馆映入人们眼帘:河东区太平街道彩印花布博物馆,沂水县高桥镇高桥手绣文化展览馆,郯城县庙山镇薛庄柳编博物馆、红花镇中国结博物馆等等,都已在省、市文旅部门“登记造册”。

  特色就是标识,就是传播力和吸引力。在临沂,许多“藏在深闺”的特色民间博物馆,你不仅没有参观过,可能也没听说过。不登大雅之堂的农耕农具在高新区有了博物馆,莒南县相沟镇、临沭县蛟龙镇为农产品地瓜和粉条,分别建起了红薯文化展馆和粉条文化馆。还有沂南县辛集镇的高来德食品文化博物馆,展览着多种美食。

  修史、寻根,村史馆建设热度不减。知名度高或经济实力强的临沭县朱村、兰陵县代村,村史馆颇有一番气象。临沂市“沂蒙百史”入选名单2021年11月公布时,就包括近40家村史馆。现在离那时,又过去了两年多,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加。

  三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临沂立足于文化“两创”,让博物馆“动”起来、馆藏文物“活”起来,让更多公众从中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体验、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拿临沂市博物馆来说,其开设有《琅琊国的一天》《沂蒙家风》《战火催生的沂蒙红色文化》等特色研学课程,每期都能吸引众多中小学生参加。其中,《沂蒙家风》入选本届“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活动案例”。

  而镶嵌于城市、乡村、山川、田野间的一座座民间博物馆,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新增1件藏品带来的喜悦,又迎来一批参观者收获的欣慰,它们,同样是展示乡土文化、赓续文明薪火、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与公众,正上演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双向奔赴”。这种奔赴碰撞出的文化力量,必将内化为文化自觉、外彰为高质量的生产力。

  这就是未来。

  临报融媒记者 王慧 王乐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