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文旅要闻>>正文

2019“薪火匠心•感知齐鲁”新媒体采访团走进临沂

2019-04-19 

4月17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2019“薪火匠心·感知齐鲁”新媒体采访团一行16人来临沂进行采访,利用一天时间实地考察临沂柳琴戏、莒南木梳、临沭柳编、莫氏绒绣、沂水桑皮纸、沂南家谱制作等优秀非遗项目,深入了解临沂在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助力乡村发展振兴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上午,新媒体采访团首先来到“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参观了全市各类代表性非遗手工艺品和优秀保护成果。新华网叶鹏表示,“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革命老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将非遗资源挖掘的好、传承的好、保护的好,工作成效显著。”随后,大家观赏了由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表演的现代柳琴戏《月儿圆圆》,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柳琴戏”的艺术魅力。中国日报社丁媛媛赞叹,“柳琴戏音乐唱腔别有韵味,地方特色鲜明,演员们扎实精湛的演唱,让听者余味无穷。”

下午,新媒体采访团分组赴县区进行采访。在莒南县,记者到板泉镇高榆村进行重点观摩,分别参观了村情民俗木梳展示馆、板泉木梳电商园、莒南红色文化展览馆等,体验非遗手工艺传统文化,了解木梳制作加工历史和产量销售情况。在一家木梳加工工作坊,记者们全程参观了木梳制作过程。大家边参观边感叹,一把小小的木梳,从截柁、解板、顺木丝、蒸煮、脱胶、晾干、刮板、开齿、锯背等到最后制作完成需要20多道工序。在观看梳背位置的刻花环节时文化山东赵浮萍说,“木梳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非遗手工艺产品的薪火传承和巧妙匠心。”中国文化报苏锐认为,“技艺传承离不开经济效益,临沂高榆村注重改革创新,借力电商模式,注册“高榆木梳”“清越坊木梳”等品牌,打破了单一倚靠传统市场销售瓶颈,推动了木梳产业不断创效增值。”

在临沭县,记者先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工作室,杨老师现场为记者朋友们展示了延续千百年的小葫芦造型柳编编织技法,让大家更直观感受传统柳编制作技艺。随后大家又来到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了解现代柳编产业发展状况。展馆里,用杞柳编制的动物神兽、植物花卉、家具器皿等各类柳编制品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随后,大家又来到莫氏绒绣博物馆,在莫氏绒绣第五代传承人莫宗荣带领下,深入采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并观赏到各种构思奇巧、形象逼真的人物、风景画等莫氏绒绣艺术品和靠垫、手提包等日用品。“临沭柳编、莫氏绒绣不仅完美继承了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更将非遗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紧贴大众生活,让产品有内涵、有特色,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了非遗工艺融入时代发展。”大众网姜镛说。

在沂水县,记者到龙家圈街道小匡庄村李氏桑皮纸加工坊采访,体验具有“千年老纸”美誉的桑皮纸制作全过程。李氏桑皮纸第21代传承人李庆亮向记者介绍桑皮纸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的历史,指出从桑枝剥皮到造出成品桑皮纸,前后需要70多道工序和3个多月时间。桑皮纸具备纤维细长、纹理清晰、绵韧而坚、宜书宜画等特点。中国新闻社孙宏瑗表示,“桑皮纸制作过程复杂,工序要求操作严格,整个工艺流程全靠手工操作,现代技术难以替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沂南县,记者们到刘家庄参观了崇文堂家谱坊,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氏传统家谱制作技艺进行采访。细致了解到谱名、谱序、凡例、世系、传记、家训等一部完整家谱所记述的内容。巨匠网郭盛说,“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平民特色的宝贵文献。家谱承载着华夏子孙独特的情感内涵,是德孝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功能。”

通过一整天深入采访,大家对沂蒙优秀非遗项目有了深刻了解和感受,纷纷表示,临沂市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使千年薪火相传的古老技艺重焕光彩,各类非遗项目充分体现了临沂开放、创新、交流、融合的文化引领,体现了沂蒙老区人民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下步,新媒体采访团将进一步宣传推介临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探索创新及最新成效,推动非遗薪火代代相传,助力匠心精神弘扬光大。(办公室 徐凌薇)

上一条:市文化和旅游局安全稳定专题会议召开 下一条:蓬莱全域旅游营销联盟“走进临沂”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