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沭县郑山街道的一处柳编加工作坊摆满了成品。
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人民始终牵挂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个贫困地区考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如今,这些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如何?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百姓的生活有什么新变化?近日,本报组织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对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察过的部分贫困地区进行回访,集中呈现这些地方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脱贫攻坚尤其是文化和旅游扶贫方面的举措和经验,彰显贫困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山东省临沭县:柳编“织”出幸福生活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2013年11月25日,在山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看望。彼时,王克昌一家正在做柳编。“总书记来到俺家,同俺们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王克昌对记者说,现在村里很多农户通过做柳编实现了脱贫致富。
地处鲁苏交界的临沭县,自古便有种植杞柳的传统,用杞柳编筐、编篮等技艺在当地已传承上千年。
今年3月2日,朱村文化广场上一大早就聚集了十几位村民,他们一人一个小马扎围坐在一起,每人身旁放了一把柳条,手上或快或慢地编着。转眼到了中午,柳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精致的小篮子。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这样的篮子,每编一个加工费是8元。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每天编六七个不是问题。
来到村头,朱村扶贫就业创业园映入眼帘。园内,几位村民正跟师傅学习柳编创意作品的编织技法。不远处的朱村电商服务中心里,工作人员在不停地接收全国各地的柳编产品订单。
王济钦介绍,如今朱村已制定了本村专项发展规划,明确了居住区、产业区、旅游区“三区同建”的工作思路,力争建成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农旅复合型美丽乡村。同时,临沭县计划投资16亿元的“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项目也在加紧推进中。项目以“大农业、大文化、大旅游”理念为统领,以“杞柳产业+柳文创产业+旅游产业”三大产业为主导,分为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区、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区、沭河古道农业休闲带等七大功能区。
柳编,这一临沭县以前几乎家家都会的技艺,正成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闪光点”和“敲门砖”。
今年64岁的杨进邦是临沭县传统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小就接触柳编的他,对这门技艺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从非遗的角度来说,柳编需要传承,但是光靠传承人四处教不行,得让百姓看到经济效益。”杨进邦说,在临沭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一方面坚持为基层群众开展编织技法培训,一方面加大技艺创新研发力度。“这几年,我们的柳编出口量越来越大。以前是根据客户需求来设计产品型号,现在也开始探索自己设计花样和图案,尤其是将本地民俗文化加入柳编产品设计中,市场反响很好。”杨进邦说。
正是看到这一“家门口的小产业”蕴藏的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年来临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柳编产业发展。除了成立柳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和出台保障文件外,临沭县最近5年尤为注重“临沭柳编”品牌的打造。比如,当地大力支持柳编企业加大自主品牌的注册和运营力度,鼓励柳编企业在境内外设立直销机构。目前,临沭柳编企业已注册“晴朗”“白云”“欧朵拉”等境内外品牌30多个、申请专利260多项。
临沭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志银告诉记者,传统的非遗和民俗领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资源,这也应是基层地区开展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的重点。“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临沭县的柳编产业迈上了新的征程。”王志银说,“以前我们的柳编产品主要做出口,随着文旅融合和国内市场潜力的释放、民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临沭柳编将大有可为。”
王志银透露,2019年临沭县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全县柳编企业、加工组、加工户的培训力度,传授电子商务营销知识,鼓励开设柳编电子商务平台,拓宽柳编制品销售渠道,为柳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