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4月19日讯(记者 马文文) 说起柳琴戏,老临沂人的耳旁总会响起一段段曲调优美婉转悠扬的“拉魂腔”。多年来,柳琴戏一直活跃在鲁南大地上,在一招一式中,传承着文化经典,倍受人们的喜爱。

柳琴戏的兴与衰
“柳琴戏是临沂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项目,改革开放40年来,经历过兴盛也经历过沉寂,一路走到现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临沂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提起柳琴戏,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孙启忠感受颇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柳琴戏的发展一度到达顶峰,一提起被称为“拉魂腔”的柳琴戏,不知有多少临沂人为之痴迷热爱。群众的热爱,激发了柳琴戏的蓬勃发展。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时尚文化的兴起,在种种原因的冲击下柳琴戏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
“那段时期,虽然艰难但是大家都选择留了下来,大家都觉得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孙启忠坦言,
把非遗唱到百姓心坎上
2006年,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渐走出困境,重焕生机。就是这样一群“柳琴人”见证了柳琴戏的兴衰和崛起,他们默默地为这一剧种的生存和延续努力着。
近年来,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多以公益演出为主,演员们携柳琴戏传统剧目进村庄到社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尽管演出当日天气寒冷,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演员们常常坚持单衣上阵。声音、眼神、身姿、步法、手势都是艺术表达的一部分,“台下十年功”意味着日积月累的枯燥。
“面对乡亲们的期待,每次演出大家都非常认真,确保每一场演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临沂市柳琴戏代表性传承人田世芬说。
“平时送戏下乡大都是去路途偏远、生活条件艰苦的山村。冬天,我们睡过四处透风的毛坯房;夏天,不时有虫蚁爬进被子……后来时间久了我们也都习惯了。”田世芬坦言,群众的喜爱就是对演员最大的鼓舞。
让柳琴戏代代传承
“目前柳琴戏的发展仍面临演员短缺的问题,培养一个戏曲人才一般需要8至10年,柳琴戏的传承亟需更多的民众力量,尤其是年轻人的了解和喜爱。”孙启忠如是说。
目前,有着200年历史的柳琴戏发展良好,这几年柳琴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已进入到山东省大剧种系列。2013 年,临沂市政府又将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由差额拨款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演职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先后打造出现代大型系列剧《沂蒙情怀》、大型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和新编现代柳琴戏《沂蒙情》、新编现代柳琴戏《沂蒙魂》等一大批精品力作。
柳琴戏传唱了二百年,是多少人的美好记忆。可能在每个柳琴戏演员心里,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让柳琴戏的传承之路走得更宽阔,希望有更多的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