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中国文化报:“沂水:坚持市场导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019-04-25 

沂水:坚持市场导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五一”假期临近,有“红嫂故里”美誉的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村民从4月中旬便开始排练红色文艺节目。“五一”小长假期间,桃棵子村计划推出系列红色文化活动,吸引游客来此体验民俗文化,来一场“红色文化之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传播与交流的载体,文旅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新一轮机构改革逐步完成,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近年来,沂水县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坚持市场导向,实行差异化定位,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沂水县为千年古县,具备一定的文化资源优势。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穆陵关遗址,到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纪王崮春秋墓群,再到革命战争年代留下来的王庄沂蒙山根据地指挥中心、红嫂文化发祥地等,都是当地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

这几年,全国各地大力推动本地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其中,不乏“拍脑袋做决策”、背离市场需求、盲目转化文化资源的现象。上述现象出现的关键是缺乏市场调研,没有在理念上聚焦游客和市场的需求。

为避免文化资源的浪费,有序实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沂水县近年来坚持规划先行,紧密聚焦文旅市场需求。

比如,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沂水县2013年以来整合资源打造了6个文旅板块。其中,包括以地质文化为主体,打造地下大峡谷、天谷地下画廊、地下萤火虫水洞、东方瑞海温泉度假村,成为该县文旅休闲度假产品市场的核心;以历史文化为主体,打造天上王城、齐长城穆陵关战国风情小镇;以沂蒙乡村风情文化为主体,建设沂蒙风情小镇、峙密山居、尹家峪田园综合体;以红色文化为主体,建设王庄沂蒙山根据地文化景区、桃棵子红嫂文化景区;以创意文化为主体,建设雪山彩虹谷彩虹文化景区、彩虹文化小镇等;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建设灵泉山景区、云水禅景区等。

截至今年4月,沂水县已有国家A级景区40余处,其中4A级景区6处。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在整体上形成了产品互补的文旅集群。同时,因为旅游产品分类明晰,也为民间资本介入沂水县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详细菜单。

毋庸讳言的是,文旅产业的投资在当下愈发成为热点。但考虑到消费人群及其他相关因素,大型企业在文旅领域的资金投入,多集中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文旅项目开发,由于资源、交通、人口、政策等各方面的短板,难以吸引成规模的资本介入,地处偏远山区的沂水县在文旅领域面临的招商引资形势则更加严峻。

为有效补齐短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当地文旅资源的开发,沂水县主打“产业组合拳”:一方面将本地资源加以整合向外推介,另一方面着力激发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投资开发热情。

如今在沂水,人们找不到动辄投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单体投资项目。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持续投资,虽然资金有限,但达到的社会效益及市场效果非常好。根据沂水县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03年至2007年,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凭借政府科学引导、政策倾斜以及精确的市场化产品定位,陆续建成了5个国家4A级景区,总投资不到3亿元。但景区客流量在5年内达到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8亿元,客流量年均增幅50%以上。

2007年至2012年是沂水县文旅产业逐渐扩大规模的阶段。其间,当地文旅产业通过企业营收实现滚动投入发展,加之新的社会资本的介入,实现了A级景区的遍地开花。

区域内相似旅游产品的“内耗”,是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为彰显本地优势,沂水县在沂蒙山区各县中率先提出“化零为整”的办法,整合个体旅游产品,整体打造“山东好客 沂水情长”品牌,将其作为对外宣传推介的卖点。全县的文旅企业在政府主导下,采取奖励政策引导下的集中开拓市场、集中宣传营销等方式,实现了企业的互利共赢。

2018年,沂水县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在山东各县区中名列前茅,也成为全省县域层面打造文化旅游产品集群的经典事例。

有专家指出,沂水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所进行的探索,充分说明了资源整合和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经验:一是贴近市场,不盲目追求“大项目”或巨额投资;二是偏远山区的文旅产品集群开发,应当以“形成目的地市场产品”为核心优势;三是在滚动发展中紧跟产品、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应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实际,把最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旅游产品通过整合的方式打造出品牌。

上一条:琅琊新闻网:弘扬沂蒙精神《沂蒙三章》家乡巡演掀热潮 下一条: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柳琴戏”长在沂蒙山区 演进群众心里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