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中国文化报:驻村第一书记杨扬:小马扎上聊出兴明前街的好日子

2020-07-09 

7月2日一大早,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兴明前街村的街上,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提着小马扎从东往西走。昨夜刚下过一场大雨,要在以前,村街早已泥泞不堪,可现在,柏油路经过雨水的冲刷,更显洁净。有出来遛弯的乡亲看见年轻人,主动打起招呼:“杨书记,又这么早,吃饭了吗?来家坐坐。”年轻人笑着答道:“外边凉快,咱在这儿说说话。”随后,两人便家长里短地聊了起来。这位年轻人,是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派驻兴明前街村的第一书记杨扬。村里人一般喊他“杨书记”,有时也叫“马扎书记”,这是因为,入村以来,杨扬养成了一个没事就提着小马扎在村里转悠、碰到村民便坐下来聊天的习惯。正是在这种“马扎座谈”中,村里的大事小情、村民的困难问题都被写进杨扬的笔记本里,并被一件一件地解决了。

杨扬(中)为访客介绍兴明前街村的发展历程


搭平台,广场上响起欢声笑语

1982年出生的杨扬,2018年4月经临沂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兴明前街村担任第一书记。干工作得先摸情况。因为来自文旅系统,杨扬在调研走访中非常关注村里的文化建设。几周下来,杨扬发现,这个2000多口人的村,不仅是个“经济空壳村”,文化活动也基本没有。

“大多数老年人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打牌、看电视,年轻人则靠上网打发时间,主要是追剧、玩游戏、刷‘抖音’‘快手’等。”杨扬说,虽然文旅部门常开展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但由于手机网络发达、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原因,百姓参与度不高。此外,一些文体设施因为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和资源不够多、更新不及时,实际利用率较低。

问题千头万绪,怎么办?杨扬决定抽丝剥茧,先从阵地建设入手。

为迅速打开局面、解决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问题,杨扬将争取资金修建文化活动广场和乡村大舞台作为文化振兴工作的破题点。经过努力,杨扬和同事协调40多万元为兴明前街村修建了文化小广场和乡村大舞台,并在广场中央安装了专用照明灯,从硬件方面解决了乡亲们晚上没地方去的问题。

有了场地,人气怎么解决?杨扬又瞄上了扭秧歌和广场舞。

近年来,广场舞、扭秧歌以其简单易学、便于组织、兼具娱乐性和健身性等特点,被不同年龄段的民众所喜爱。杨扬先后4次邀请临沂市广场舞协会的专业老师到村里现场教学培训,当发现有些村民想跳却不好意思时,他就拽上村支书,一起上场学习示范。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跳舞队伍中。如今,到了晚上,兴明前街村的村民纷纷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在锣鼓声和广场舞的节奏里自在舞动,欢声笑语中透出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育新风,深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为了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推向深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真正留下几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杨扬根据村里实际,先后推动成立了“网格长队伍”“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绿化养护互助组”。

同时,杨扬和村民一起制定了凝练成4条的《兴明前街村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本着不给志愿者添负担(如避开农忙、接送学生和节假日时间)的原则,摸索出“每两周开展1次,每次不超过1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希望培育起志愿者们“我志愿、我快乐”的服务意识。

杨扬充分利用村里新建成的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活动室和村史馆,根据乡亲们的需求,与兰陵县相关单位共同打造了兴明前街村青少年“爱心家园”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富民大讲堂”,并利用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基层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示范点的优势,通过公共文化云平台下载了包括4000部视频在内的优秀资源,内容涵盖戏曲、种植技术、艺术培训等十几个门类。

现在,兴明前街村和附近十几个村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免费借阅图书,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交流答疑,或是参加“爱心家园”公益讲师开展的剪纸、绘画公益课培训。

值得一提的还有杨扬争取资金为兴明前街村建设的村史馆。该馆在经过近一年的资料搜集、考证研讨后建立,除了着力做好村史的挖掘、展示与宣传工作,让村民记住乡愁,还成为面向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2019年以来,村史馆每周都举办开放日活动,专门培训了两名村委干部和5名志愿者负责讲解,引导村民在今昔对比中忆苦思甜,在文化传承中凝心聚力。

抓党建,“五个一工作法”效果好

“我们驻村工作的总要求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农村要实现文化振兴,关键在于加强党建引领。”杨扬说,在综合分析兴明前街村党组织的问题后,他和同事摸索出了田园党建“五个一工作法”,即健全规章制度、壮大党员队伍、第一书记讲党课、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村庄网格化管理。与此同时,他们把“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理念引入到弘扬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年疫情发生后,杨扬在农历正月初二连夜召集村两委举行班子电话办公会,将村里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合并,成立了兴明前街村抗击疫情志愿者服务队,把抗击疫情作为每位志愿者践初心、担使命的一次实战攻坚。杨扬作为志愿者带头人,更是在征得上级批准后提前赶回村里,并自费为村里购买了价值1300余元的医用酒精和方便面等物资。此外,他率先捐出500元,发动党员干部开展“抗疫有我”爱心捐款活动,累计捐赠了两万余元的物资和款项。

驻村两年多来,杨扬和同事协调争取各类资金1000余万元,让兴明前街村从年年负债的“经济空壳村”转变为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省级美丽乡村,在抓党建、惠民生、树新风、兴产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他们的努力也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村民于洪美身患尿毒症,曾为治病卖掉了房子,杨扬和同事向当地民政部门争取了3万元,为她盖了两间房,并办理了“大病救助”;老党员师敬修得白内障多年,杨扬积极联系医院,为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并减免了3000多元的治疗费……

“我始终相信,石头搬开了就是路,如果太大、太沉搬不动,那就想法子凿开、敲碎。把问题细化、分解了再去解决,总是能够解决掉的。”杨扬说。(记者 苏锐)

上一条:中国文化报:沂蒙山小棉袄,暖心 下一条:临沂日报:罗庄文化扶贫精准面向60岁以上群体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