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正文

临沂日报:沂水贫困村到文明村的“蝶变”

2021-04-13 

“俺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建起了文化广场,硬化了村内道路,老百姓也都脱了贫,日子比以前好了百倍。”沂水县崔家峪镇磨峪村村民张传文高兴地说。

磨峪村位于崔家峪镇驻地北4公里处,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几年前,该村基础设施差、林果品种附加值低、经济发展方式单一,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8万元。如今,磨峪村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开辟出不一样的天地。牵住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这个“牛鼻子”,借助各级扶贫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018年以来,磨峪村先后利用上级扶贫资金1283万元,建设4个扶贫车间。扶贫车间解决了该村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贫困户的保障问题,托起了周边31个村、1000多个贫困户稳稳的幸福。在白星花金龟养殖棚里,一个个多层养殖床有序排列着,一只只白星花金龟幼虫在网箱内爬来爬去。这种虫子以秸秆为食,产出的虫粪沙每吨3000元,减轻了镇村两级治理秸秆焚烧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负担,小虫虽不起眼,身上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前景。考虑到不同贫困户之间致贫原因不同、困难程度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在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前期,磨峪村制定了“精准”收益分配方案,明确项目收益数额、分配金额、受益贫困户数、受益人数,实行差异化分配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劳动获得收入,对重病重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适当倾斜,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及因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致贫等问题,让扶贫项目收益最大化。磨峪村深挖文化元素,增厚内涵品质。磨峪村因制作石磨而得名,老一辈沂水人要买磨,最先想起来的就是磨峪村。如今,健康成为新追求,石磨产业大有可为。该村第一书记安宝川、党支部书记杨德敬决心打造具有磨峪特色的“石磨文化新样板”。两人带领村“两委”外出“取经”、引进石材雕刻制作新工艺,借助“第一书记”带来的平台资源,磨峪村停了的磨再次“转”了起来。目前,磨峪村石磨已销往临沂各县区、济南及省外周边地市。“下一步,村里将扩大产能,建设1处新石磨生产厂房,并在老厂房区原址上建设一个集石磨文化展览,石磨参观、制作、体验及石磨制作食品的品尝、销售、餐饮服务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石磨产业园和石磨文化园。”杨德敬说。突出全域规划,打造乡村发展新面貌。该村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域乡村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2018年以来,该村完成自来水入户、农村电网改造、硬化路入户“三通”工程,建成了文化广场、卫生室、图书室。制定了修路、绿化、搬迁“三步走”战略,筹集1000万元帮扶资金,新建了办公楼、健身广场、党建长廊。立足沂蒙山区生态、民居特色,该村编制了乡村绿道和村庄规划,实施水源地保护、河道清障、非煤矿山整治、地质环境恢复、景观再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全力打造“绿色旅游道”“生态农业观光带”等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依据地域特质、文化特色和优势产业,该村引领构建集优质桃园栽植区、市民农耕体验区、循环农业示范区、高山矿坑垂钓区、特色精品民宿区、石磨文化展示区六大区块为一体的凤凰山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培育养殖、种植等主导产业,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2019年,村集体收入12余万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镇”荣誉称号;2020年,村集体继续增收,达到16万元。(临报融媒记者 化强 通讯员 徐建明 周彦辰)


上一条:​临沂日报:以文塑城 以文铸魂 以文惠民 河东“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肌理 下一条:临沂日报:非遗产业化走出“郯城实践”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