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山区启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手做好“创新”文章,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红色文化“热”起来,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意识形态建设,让“文化自信”成为推动兰山发展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一、对兰山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进行挖掘整理,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2017年4月,宣传部牵头实施兰山历史文化整理工作,重点是对全区重大历史事件、特色文化进行搜集整理,编纂《兰山历史文化通览》、商文化《商起兰山》等书籍。这是兰山建区20余年来首次对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挖掘整理,《兰山历史文化通览》也是兰山第一部纵贯古今的历史文化类通览,收入了从先秦到解放战争时期各个年代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物古迹、人物事迹等,填补了兰山地方志的空白。
为便于古为今用,《兰山历史文化通览》语言表达上力求通俗易懂,简明生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排版上简单明快,适合观赏和阅读。编纂中坚持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以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例如兰山最具代表性的孝文化,古代曾有以孝治国、“举孝廉”制度,仁人志士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爱家讲孝道、爱国尽忠义”,孝文化对维系家庭、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梳理文化发展脉络,以王祥、闵子骞和颜真卿为代表的忠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孝忠”理念与“爱国”道德准则相契合,“孝敬”理念与“敬业”道德准则相契合,既完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也让现代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相应的“精神基因”,让群众更加认同现在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对打造兰山精神文明高地也更加自信。
二、启动“文化符号”评选工作,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对城市自身文化特色有较为准确提炼和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符号是群众千百年来对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是有效的文化传播载体。2017年12月,兰山区启动“文化符号”公开评选活动。历时3个月,共收到社会各界推荐的文化符号66个。按照知名度、美誉度、代表性、独特性、地域性、时代性的标准和原则,遴选出兰山最具公认度和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十大文化符号”和“十大文化符号提名”。兰山区将“兰山十大文化符号”作为历史文化的全民普及教育,特别邀请了熟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了兰山文化符号研究课题组,对符号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集结出版《兰山十大文化符号》一书,成为外界认识兰山、了解兰山的“窗口”。如王羲之背后的琅琊王氏家族历史浮沉,临沂城作为琅琊国治所的行政中心地位等,读者都能通过书中的“符号”去感受时代的变迁。对每个“符号”,利用数字技术及新媒体,通过短视频、影子舞等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创意展示,配套制作了《兰山十大文化符号》邮册和台历,收录到各种杂志中,让“文化符号”通过各种渠道走上街头,与兰山辖区商城党性教育基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羲之故居、汉墓竹简博物馆等实体场所相结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让群众在形象化、互动化感知中爱上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群众中“活”起来。
三、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拓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报道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邀请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记者深入实地采访,推出新时期沂蒙精神代表、时代楷模赵志全,齐鲁时代楷模许步忠,组织宣讲团在重要时间节点对先进事迹进行巡回宣讲,在全国和全省引起强烈反响。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沂蒙精神纳入重要研讨内容之一。“七一”前后,全区遴选20位新时期践行沂蒙精神的优秀党员,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在网络播发,通过典型人物引领,弘扬沂蒙精神。在《临沂日报》开辟专栏,将兰山区孝文化、红色文化和诚信为核心的现代商文化等代表性文化进行充分展示,在传承中找到了培育现代“沂蒙红商”的精神根基。
四、将历史文化与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保持历史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古为今用、守正出新。兰山区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转化,将其融入当前政府重点工作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融入到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之中。以孝文化为例,一是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以实施“四德工程”为载体,广泛融入琅邪王氏家训中的优秀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了忠孝雅诚思想,深入推进以琅邪王氏家风家训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实践活动,传承优秀家风家教,引领崇廉尚洁,培树“四德”典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实现以“德治”促“自治”正“法治”。二是与精准扶贫工作相融合。通过弘扬孝文化,企业设立“孝心基金岗位”,发放“孝心工资”,广泛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十大孝星”等,发动经济能人、爱心人士、企业家、道德模范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爱心企业救助、社会帮扶、家庭赡养、邻里守望等方式,全面建立起全社会人人关心困难群众的大扶贫格局,赋予发展了新时期敬老爱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新道德内涵。三是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接商贸物流优势,将传统历史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有机结合起来,精心打造多元“文化+”综合体,具有琅琊文化特点的红色基地和农文旅游线路。目前,兰山区打造了汪沟竹柳园红色教育基地、琅琊梦花里田园综合体等以非遗民宿、休闲农业等为主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出一批特色文化农产品,注册了孝河藕、方城西瓜、田秀才黄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四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融合。在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上,着重发挥“以文化人”的文化教育功能,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挖掘辖区历史文化名村、乡土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深入推进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儒学讲堂建设,加强孝友、忠信、爱心志愿服务教育,用传统优秀文化助力培树文明、友爱、诚信、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