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县区动态>>正文

兰山区:指尖有绝技,以面塑万物

2024-01-29 

小小一团面,几经揉捏,几笔勾画,几番辗转,便幻化出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面塑艺术品。

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能在指尖重现,

此为面塑。衣袂翩翩的飞天仕女、憨态可掬的福禄虎娃、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救死扶伤的沂蒙红嫂……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国风手办”竟是手工面塑所成,而这却是出自90后之手。

(一)

仓廪实,衣食足,而后有面塑。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面塑既以面粉为原料,那必定诞生于衣食富足的年代,吃饱喝足,才有精力搞艺术,才有余力用面粉进行捏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料,融入不同颜色,经双手捏制而成的不同形象。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扬,面塑文化早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韩红元是沂蒙面塑第四代传承人,虽然还是一名“90后”,却已是拥有十余年经验的“老师傅”。

在韩红元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奶奶和妈妈便会做一些面馍和面灯。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那些面做的花花绿绿的小物什。

自小的耳濡目染中,让韩红元对面塑有了别样的情愫,在奶奶和妈妈的言传身教下,小小的韩红元也开始有模有样地拿一小块面捏制各种小玩意儿。每当做成一个面塑的小物什时,他便会送给小伙伴们或者自己留作玩具玩耍。

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韩红元也从一个孩童长成了一个青年,然而这十多年间他手中的面团一直都没有扔下,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面塑的感情愈加深厚,而面塑也俨然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我小时候起,我们家就做面塑。但是不够精细,都是一些花馍馍、花灯。成年之后,我渐渐发觉这门手艺失传的话就太可惜了。”不甘心老手艺的日渐没落,韩红元想用新思维传承老手艺。

“刚开始就是蹬着自行车去影视城附近摆摊”,提起过去,韩红元不禁有些感慨,“当时不会卖也不会吆喝,一天就能挣三五十,甚至有时候都吃不上饭”;但也偶有“收成”好的时候,“运气好了能赚一百,得乐上大半天”……这种“三餐吃不饱,四季都在跑”的日子,韩红元一过就是三年。这三年里,他蹬着车轮车吱呀吱呀地碾过酷暑,捱过严冬,吆喝过每条热闹喧嚣的大街小巷,亲历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和鸟叫虫鸣。

(二)

虽藏身于闹市,韩红元的工作室却别有一番静谧,一张古典的木制方桌就是韩红元的工作台。台上摆放韩红元的“十八般兵器”——剪子、梳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刀具。说是“刀”,其实是长短不一、或扁或圆、顶端尖利的塑料制品。韩红元表示,这些工具全都是自己手工打磨而成,是制作面塑的特殊装备。

虽然面塑很好上手,但学会易、学精难,如果想让面塑传神逼真,那就需要面塑艺人十分娴熟的技能。为此,韩红元多次到外地拜访面塑大师,甚至还拜了北京面塑的“面人萧”萧占行为师,融合百家之所长。

雕塑、篆刻、文字的一点一划,一撇一捺,人物的一线一描都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人物面部表情的一颦一笑,肢体动作的幅度大小,肌肉骨骼的紧张松弛,甚至是指尖的小小起伏他都拿捏有度,他继承,也创新。他把自己的话都捏到手中的面团里,小竹刀一点一切间,他在用自己的双手发声。

为了能更好地塑造面人的神态外观,在起塑之前韩红元往往还会翻阅大量的资料,研读历史书籍,熟悉人物典故和背后的故事,甚至观摩其它成功的艺术作品,将其消化贯通之后,再上手捏塑,这样才有可能把每一个想要表达的人物神韵准确地表现出来。

正如陆游的箴言所述——“功夫在诗外”。

为顺应现代审美要求和收藏需要,经过不断探索,韩红元在原有刻刀的基础上更新了剪刀、梳子等近十把工具,壮大了“工具箱”;将作品的寿命从三五天延长至近百年,改良了材质;从古典形象到近现代造型,升级了题材……韩红元的面塑已在继承传统中实现了脱胎换骨。

“形好做,神难传”,在韩红元看来,一件面塑作品真正的价值和灵魂就在于她的神韵。为了找到“人物身上的那股‘劲’”,每创造一件人物作品,他至少要耗费两个月的心血,从文学、书画、影视等相关作品中深入研究人物性格,一字一句琢磨,一场一景推敲,工作台前一坐一整天更是家常便饭。对韩红元来说,每一次作品的打磨都是一场灵魂深处的跨时空对话,在那些时空转换的场景里,他可以与武松拼拳,与赵云试枪,与关公比刀,与黛玉斗诗,与沂蒙六姐妹携手支前,与航天英雄共同奔赴星辰大海......而他也在一次次对话中,走进历史、读懂人物,找到最真实传神的技艺表达和时代里的面塑声音。“记忆比人的生命走得更远”,韩红元用他的作品守住了面塑的“来处”,也护送他向更远更高处走去。

(三)

如今的韩红元,是乡亲们口中年少有为的“出息人”,不仅在各级演出、各大展销会上“经常露脸”,还独创面人韩“六步”教学法,通过十年间的面塑课程培养弟子和面塑教师500余人,教授学生数万人,并帮助众多残障人士和就业困难人员解决了温饱问题,谋求了生计。但他似乎仍不满足,依旧四处奔走,想要探索非遗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现在的面塑文化还没有具备完整的发展体系,我想努力尝试把它发展成一个产业,同时,让它成为更多人的事业。”

2022年4月22日,韩红元提交了题为《关于推进“山东手造”,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建议》的社情民意信息,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非遗发声,他希望通过政协这个广阔平台,为千千万万个和面塑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始记忆”摇旗呐喊。

俗话说:“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如何让面团变化出神采奕然的人物形象,这需要面塑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塑造人物的气质。为了塑造出灵动传神的作品,韩红元翻阅大量的资料,研读历史书籍,熟悉人物典故。期间,他也曾多次到外地拜访面塑大师,集百家之所长。

“一个作品好不好,主要看的是气势。”韩红元介绍,万事开头难。塑造人物先捏人物的头部,头像出来了,再根据头像的大小确定整个人物躯干、四肢的比例。而气势一是来自人物头部,二是来自骨架的搭制。五观的刻画要求十分细致,往往需要用到三庭五眼定位法,讲究与真人一模一样的效果。骨架搭制则是用铁丝缠出人物的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物特征盘制出特定的造型。

从救死扶伤的沂蒙红嫂,到衣袂翩翩的飞天仕女,韩红元的作品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也有古典文学中的传奇人物,然而每一个作品的人物造型甚至鬓角眉边的细节,无一不带着故事,带着个性。有些年轻人喜欢给他的作品取名叫“国风手办”。“在工艺上,我把面塑的制作流程做了更新,重要的环节必须保留。”在韩红元看来,传统要留住,创新才会焕发新生。

如今,韩红元在临沂多所学校开设了面塑课程,让传统手艺走到学生中间。“我们身处新时代,应该把非遗这种宝贵的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韩红元说。而韩氏面塑的起源地郯城县花园镇,也已将韩氏面塑传承纳入保护工作中,通过引导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比赛,在提升技艺的同时扩大韩氏面塑的知名度。(兰山 王守伟)


上一条:兰山区:喜报|从“先进单位”到“优秀放映员”,兰山区文旅局电影管理服务站连获两项省级荣誉 下一条:平邑县:“冬享沂蒙过大年”2024临沂春节游乐嘉年华主题活动盛大启幕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