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县区动态>>正文

蒙阴县:推广非遗传习驿站 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2024-11-21 

今年以来,蒙阴文化和旅游局依托蒙阴县丰富的文化资源,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抓手,积极推广建设传统文化(非遗)传习驿站,推动“最美零公里·传习在基层”理念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一是统筹结合,做好驿站建设。统筹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校、景区、企业等具备非遗资源和受众条件的场所,开辟非遗展陈体验空间,打造传习驿站。本着一站一特色的原则,铺开建设,打造“驿站+展馆”模式,如坦埠镇来石庄传习驿站依托原有黑陶展馆,通过黑陶制作等为游客打造了可观可体验的展示项目。桃墟桃木雕刻传习驿站,依托蒙王桃木展馆建设。打造“驿站+社区”模式,如新华社区传习驿站,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建设,人流密集,活动丰富,群众参与感和认可度较高。打造“驿站+景区”模式,如联城手造传习驿站,在腾龙阁景区内规划建设,旅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文旅融合相得益彰。截至2024年10月底,蒙阴县已建成传习驿站20处,覆盖了全县主要乡镇和街道。

二是充分挖潜,打造传习队伍。为了保障传习驿站的正常运行,积极招募志愿者,广泛吸纳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爱好者、热心人士等加入,不断壮大驿站人才队伍,确保每个传习驿站都有1-2名志愿者。成立了蒙阴县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中心,通过宣传和招募,汇聚了一批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热心人士加入,开展千人读大学、万人读论语,专家讲论语、背论语,蒙阴作家赠新书等活动,有利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坦埠镇通过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投资兴建了以传统文化展示、非遗项目体验、文创产品展销为主体的三大功能区,打造集人才交流、非遗体验、创业孵化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综合型非遗人士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合伙人管理平台发布供给需求信息,广泛招募非遗传承人。孙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吹糖人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基地,不仅自身潜心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还带动村民刮起了“手工制作风”。

三是县乡联动,开展传习活动。县图书馆常年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教育系列公益讲座,王家安、焦玉华、赵圣才、王海艳等志愿者免费到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富民校区以临沂煎饼为纽带,增设了煎饼社团,将传统美食的制作从课本搬进了课堂,成功搭建起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桥梁。叠翠社区传习驿站组织居民参加剪纸、刺绣、编织等传统手工技艺课程,专业老师现场指导,居民自己动手制作。各乡镇也充分立足各自实际,结合传统节日、民间传说等民俗活动,举办相关的民俗文化讲座。桃墟镇百花峪村组织开展了“一纸一世界·剪下千年韵”剪纸活动,常路镇深挖孝妇泉、孝妇祠等传统文化资源,探索多种方式,加强孝德教育,组织开展孝文化节,传承孝老爱亲文化,让良好家风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坦埠镇依托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开设“道德讲堂”,并组织建立由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等组成的孝德文化宣讲团,定期开展孝德文化进乡村宣讲活动。

四是加强创作,促进活态传承。在《蒙阴通讯》开辟“寻非遗文化·觅多彩生活”专栏,定期发布有关我县非遗项目方面的文章。充分利用沂蒙晚报等媒体,相继发布《孙膑看桃》等宣传文章。《梦想照亮中国》《诗词里的中国》《以青春之名》三部作品在2024年临沂市“蓓蕾艺术工作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作品推选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了《人文联城》一书。组建县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创作了《桃乡的故事》等小戏小剧作品,打造了沉浸式小戏小剧《沂蒙六姐妹》,生动讲述支前故事,进一步弘扬传承沂蒙精神,助力“三风”建设。大型红色实景演艺《英雄孟良崮》于十月一震撼上演。

下一条:平邑县:文旅康养助推多业态融合发展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