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莒南县文旅局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各级关于“六稳”“六保”的部署要求,积极落实各级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助企纾困、推动复工复产的工作部署,锚定“宜游”工作目标,坚持推动“全域旅游·全景莒南”,实施“山东手造·莒南好例”工程,持续擦亮“文化莒南·四季予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莒南新篇章积极贡献文旅力量。
聚焦聚力文旅项目建设,增强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日建成运营、发挥效益,为全域旅游发展积蓄强劲动能。2022年,全县重点推进文旅项目6个,总投资39.15亿元。其中,北城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是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民生建设项目,也是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市重大项目,预计明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聚焦聚力优势产品开发,打造“一纵一横”精品旅游线路。围绕临沭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莒南山东省政府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实施“红、绿、文”融合发展战略,优化形成大店—洙边、大店—厉家寨“一纵一横”两条精品旅游线路。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以山东省政府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为核心,有效串联渊子崖、马棚官庄、金沟官庄、厉家寨等革命遗址、特色村落和红色景区,对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沿线进行氛围打造,规划设置安装交通标识牌1处、沂蒙精神主题雕塑小品6处,不断完善沿路景观风貌、旅游驿站、停车场位、标识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观大道。
聚焦聚力文旅市场恢复,开展文旅惠民系列活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抢抓文旅市场强势复苏机遇,精准实施2022年旅游团队奖励政策,策划推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并积极融入全市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营销活动。组织开展莒南县第六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引导18家参与企业免费入住“临沂文旅云”服务平台,将旅游线路、景区门票、星级酒店、培训机构、书店、电影院等纳入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补贴范围,利用政府惠民资金,分两批发放线上惠民消费券13万元、线下文旅企业优惠券和代金券近50万元,可拉动旅游消费300万元,激发全域全时文旅消费活力。精心举办莒南县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文创产品展览、“山东手造·莒南好例”产品展览、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老课本及文物图片展、旅游摄影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系列活动,推出盛世中华柳编、《根据地》茶具、《志立功成》葫芦、剪纸、党建引领志愿者“薯小红”卡通形象设计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和设计,现场展示文旅创意产品、创意设计作品110余件(套),打造文旅消费新热点。
聚焦聚力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线上线下服务品质。擦亮“文化莒南·四季予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实施“点单式”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志愿服务等系列文化服务活动,扩大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出线上服务。依托微信、抖音及智慧文旅平台,创新推出云演艺、云展览、云旅游等线上服务,组织开展“艺莒南·线上花开线下香 你闻到了吗”线上公益培训班、云赏经典、艺术在线学、艺术名家秀等线上课堂10余期,推出线上阅读服务30余期,推出“云赏文物”线上馆藏精品展——文物图片赏析、文物微视频,发布“云赏文物 居家猜谜语”、“微”观世界文物微视频、馆藏精品文物集萃等20余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以线上直播、“沉浸式体验”“文旅+短视频”等形式,精心举办“我们一起向未来”莒南县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网络桃花节、金胜油菜花节、“阅读‘阅’精彩,一起向未来”第八届读书节,带领市民游客云赏文旅、云游莒南,深受好评。丰富线下产品。收集红色文化题材素材,创作5部优秀沉浸式情景小剧,并将逐步实现在115司令部旧址等党性教育基地进行展演,拓展优秀文化传播载体,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探索“旅游+图书馆”模式,重点推进阅读服务向景区延伸,计划提升打造卧佛寺公园书吧、娘娘山田园综合体书吧、无极鬼谷书吧、溪谷森林营地书吧、洙边镇湖畔餐厅书吧、渊子崖旧址旅游书吧等6处旅游书吧,拓展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空间。实施全民阅读工程,以“彦林书屋”为依托,加快建设村公共服务中心、书香广场、名家书屋、厉家泉文化研学基地、农耕体验区、书香家庭、青石小巷、乡村文化墙,全力打造彦林书屋文化品牌。
聚焦聚力文化“两创”,实施“山东手造·莒南好例”工程。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山东手造·莒南好例”区域品牌打造工程,重点推介薛家窑泥陶、板泉镇木梳和柳编、坊前石雕石刻、洙边镇茶叶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对板泉高榆木梳、洙边济生春、豌青茶业、薛家窑泥陶等手造产业示范点,加大带动推进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一镇(街)一品”的产业格局。对原非遗展室进行了搬迁、提升,精心打造了新的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馆,并采取传承人轮值制度,每周有1-2名传承人来馆轮流传艺,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已举办各类非遗公益培训2期,培训学员五十余人。对全县各镇街的非遗项目进行调研,依托一个或多个非遗项目,突出各镇街特色,打造“剪纸坊”“木梳坊”“黑陶坊”“布虎坊”等“非遗二十四坊”,形成“镇镇有传习、社区有教室、节节誉文化、你我皆为传承人”的生动局面,打造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