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交流互动>>政务访谈>>正文

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司安民:做好乡村文化振兴这篇大文章

2018-06-29 

文化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情感纽带,是推动发展更深沉、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扎紧文化之“根”、铸牢文化之“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坚持文化引领、文化先行,努力实现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文化是引领、支撑人们行动和实践的“精气神”,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影响是自发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社会治理方式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融入人们内心深处的知识、情感和趣味系统,是引领、支撑人们行动和实践的“精气神”,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引领。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理念、文化素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决定了农村的持续发展能力。只有不断坚定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积极尊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汇聚起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我们要牢牢抓住历史窗口期、机遇期,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打好乡村文化振兴的“组合拳”,以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农民群众的头脑,让先进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主流。

文化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文化就是生产力,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联。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我国6岁及以上乡村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比达7.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1.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这种比例结构导致乡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难度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不利于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为乡村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化是促进乡村和谐的有效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无论是自治、法治还是德治,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兴办儒学讲堂,向农民传播仁爱孝悌、诚信修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邻里和睦、守望互助等传统社会美德,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社会和谐度。文化的影响是自发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社会治理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无疑是加强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选择。

文化是服务农民群众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农民群众期盼像城市人一样,也能够享有丰富的优秀现代文化产品,能够便利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化政策,对农村建设投入特别是农村文化投入不足,各类文化设施不够齐全、档次较低,有的存在管理维护不经常、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有的地方倾听群众意见不够,提供的文化产品不合农民群众“胃口”,“接地气”不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振兴乡村文化,既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也要适应时代、需求变化,将现代精神、先进理念融入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

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科学内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丰富内涵,做到理解到位、精准发力。一方面,从文化来源和文化属性的维度来看,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乡民创造了具有乡村特质的独特农耕文化,是一笔宝贵的乡村精神财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然要高度关注根植乡村的农耕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另一方面,从社会空间的维度来看,乡村是作为社会空间出现的,和农村的概念较为接近,是相对于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概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在乡村这个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使乡村与城市一样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系统地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传统文化是指乡村居民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播,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一种特定文化,包括乡村及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法律意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风俗信仰、文娱活动、乡村资源环境等方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树立大乡村文化观,统筹考虑、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地把握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既重视思想观念提升,又重视传统民间文学、手艺的传承;既重视载体建设,又重视社会制度、伦理秩序、自然环境建设,努力建设更加均衡、系统、全面的乡村文化体系。

坚持传承与转化的统一。振兴乡村文化,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保留其乡村文化的精髓和内核。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文化传承表达方式和农民群众文化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适应时代、需求变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提升。只有在充分尊重农村特点、农民习惯的基础上,将现代精神、先进理念融入到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中去,赋予其现代表现形式,乡村文化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决定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各类优秀、先进文化,最终需要被农民群众接纳和传播;那些民间技艺、民间故事,需要农民口口相传、代代相承;各类文化服务设施只有被农民用起来,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文化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引导他们自觉当好建设者、传承者。还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他们的需求摸清楚,做到有的放矢、精准高效。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以极大的耐心、韧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做好乡村文化振兴这篇大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属于“软实力”,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以极大的耐心、韧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高质量做好这项利在长远、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重点是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乡村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地方受城市文化、消费文化中消极、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多渠道、立体化宣传引导,使其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心理认同和行为准则。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兴办儒家讲堂、孔子学堂,重拾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要选树好农民典型,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力褒奖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积极推出“凡人善举”,让讲道德、学模范在农村蔚然成风。

完善乡村文化服务载体建设。文化传承需要载体,乡村文化振兴要在物质层面上提供有力保障。我们要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出发,高度重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将其纳入乡村发展基础规划,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乡村教育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必须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努力提高乡村学校校舍、文体场所设施水平。要加强对乡村庙宇、遗存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好乡村祠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乡村博物馆,使其成为留住乡情、维系乡民的精神符号。同时,还要加强乡村文化大院、乡村书屋、电影放映场所建设,积极推进乡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建设好应急广播设施,传递好党和政府声音,畅通主流思想、文化传播渠道。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还要发挥好公益组织、民间力量的作用,不断增强乡村文化振兴合力。

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组织专门人员力量,实施乡村文化精神培育工程,深入挖掘邻里和睦、崇尚自然、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宽厚笃实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核心思想,讲好乡村故事、农民故事。要积极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表达方式,推出传承乡村精神、具有时代特点的戏剧、影视等作品,使乡村文化精神融入农民群众乃至全社会的内心,在新时代展现出更灿烂的光芒。要在传统乡规民约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具有乡村特点、历史传承价值的新乡规民约,推动和加强乡村社会建设。对民间的手工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要鼓励学习、沿袭和传承,不断丰富乡民的文化记忆,提升乡村文化魅力。

积极培育乡风文明。乡村美丽不仅要体现在环境上,更应美在内涵上。目前,一些乡村存在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以及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群众深恶痛绝。对这些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旧风气,必须坚决破除和摒弃。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带头兴文明之风,带头做文明之事,使群众自觉接受文明的洗礼,享受文明带来的好处。要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化创建活动,选树好移风易俗的新榜样、新典型,引导乡民以践行新风气为荣。要加强乡风文明宣传,用当地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样态表现出来,把老百姓身边的好故事、好榜样讲出来、传起来,把好的风气种在农村、长到老百姓心里。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眼农村长远发展、立足当地实际,共同做好乡村文化振兴这篇大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转自2018年6月27日《大众日报》)

上一条:中国文化报:山东临沂公共文化服务“量体裁衣”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