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琴戏
临沂市柳琴戏,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为临沂的传统戏曲剧种。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的兰山、郯城一带,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距今约二百余年的历史,是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柳琴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重点保护的地方戏曲剧之一。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



李氏桑皮纸
桑皮纸有“千年老纸”的美誉,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是人类造纸业的“活化石”。临沂市沂水县小匡庄村的李氏桑皮纸远近闻名,它记录和延续着沂蒙地区传统造纸工艺,见证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一斤桑树皮,经过去杂发酵过水,最后只能得一两桑皮纸。质量虽然减轻,可是内里增加的却岂止一二。




△李氏桑皮纸传承人:李庆亮
七十二道工序,三个月的时间,最终才能成就一张桑皮纸。而这张纸,就是从1662年开始李庆亮祖先一直在做的桑皮纸,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21代了。






家谱制作技艺
临沂市沂南县刘家庄刘玉平制作的家谱,秉承家谱文化传统,以明清古谱为师,生丝线订、纯棉蓝布函装、骨签别扣,外观古朴典雅,古典庄重。2016年3月,刘氏“传统家谱制作技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自古以来,名人入史,官吏入志,百姓入谱。家谱承载着华夏子孙独特的情感内涵,她是德孝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功能。

一部完整的家谱有谱名、谱序、凡例、世系、传记、家训等20余项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着既定的古制和俗成。其制作流程包括初稿、排版、校对、印刷、折页、装订、装函等环节,需要特选的纸张、用胶、用线、骨签和布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