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小戏创新推出
日前,现代柳琴戏《月儿圆圆》入选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柳琴戏《月儿圆圆》由青年演员担任主演,是一部以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环保”问题为题材的现代戏。该剧着力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充分调动戏曲的审美手段,使该剧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生活的情趣,是一出好听、好看、好玩的小喜剧。
特别的是,剧目从服装设计上真实体现现代城市与农村生活气质的区别和同化,又具自己特色,又不落俗套。在表演上既有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又有现代戏曲写实的精髓所在,唱腔独有地方剧种柳琴戏的唱念韵味,别具一格。
《月儿圆圆》是继去年现代柳琴戏《桃花缘》入选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之后连续入选,在国家级舞台上展示了柳琴戏的艺术魅力。
传统小戏华丽转身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的兰山、郯城一带,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距今约二百余年的历史,是山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沂作为柳琴戏的发源地,在上世纪曾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市柳琴剧团1953年成立后,曾生产过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剧目,涌现出了众多柳琴戏知名演员,如创作排演的《姊妹易嫁》《卧龙求凤》《彩石峪》《沂蒙霜叶红》以及著名的柳琴演员张金兰、李春生等。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曾轰动省内外。
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临沂的专业院团不复存在,柳琴戏面临生存发展艰难、经典剧目传承困难、创新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陷入发展困境。
近年,临沂实施地方戏曲保护扶持工程,以振兴传统柳琴戏。通过整合市柳琴剧团、市歌舞团、蒙山沂水大剧院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组建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让临沂柳琴戏华丽转身。中心利用蒙山沂水大剧院专业剧场进行排演,并在全国范围内邀请知名编剧、导演、作曲和戏剧评论家,广泛吸收姊妹艺术的优势,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先后打造出现代大型系列剧《沂蒙情怀》、大型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和新编现代柳琴戏《沂蒙情》、新编现代柳琴戏《沂蒙魂》等一大批精品力作。
以团代培缓解人才断层
如今,人才断层是剧团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孙启忠介绍,戏曲人才只有戏曲院校这一单向来源,人才梯队建设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其实,在临沂,柳琴戏人才培养也曾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从1976年起,临沂地区文艺班首次开设柳琴科,此后开始招收柳琴专业的学生。”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刘桂红介绍,从1999年开始,艺校的培养中断了几年,21世纪初恢复。然而此时柳琴戏老演员多已退休,艺校师资力量紧缺。
基于人才培养断档这一现实,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5年,中心演员开始以团代培,走入学校教授演员们学习柳琴戏表演。“学生还可以随团实践,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刘桂红介绍,通过这种方式,中心培养了一批学生。
此外,中心不断推进戏曲进校园。“我们组织中学生进院团观看演出,小学生的话就进校园表演,既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种经典的剧目,也以孝文化等为特色演出。”孙启忠告诉记者,通过戏曲进校园一是用剧目演出,此外也通过讲解知识进行戏曲普及。
一年多以来,临沂实施“一县一团一场”计划,为各县打造柳琴戏剧团。截至目前,已经成立了五个县级柳琴剧团。孙启忠介绍,目前中心每年举办200场送戏下乡活动,将临沂的地方戏送到田间地头。除了传统剧目的传承,中心每年也创作一部新剧目。“目前我们已经创作了一部大戏、三部小戏和小品等作品,今年还在打造《沂蒙脊梁》和《春桃》,目前正在创作当中,预计将分别于七月和国庆期间演出。”孙启忠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许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编辑 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