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陵县有名的贫困村压油沟村经过重新定位,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扶贫的特色之路(资料片)
本报记者 杜辉升
本报通讯员 邵榕晗
初夏时节,沿兰陵县苍山街道北行3公里左右,来到一个名为“压油沟”的村子。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村里有古朴的石头板房,树木遮天蔽日,沟内溪流淙淙,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
谁曾想到,这里几年前还是省定扶贫重点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落后村。2015年底,当地民营企业兰陵城投开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压油沟村重新定位,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扶贫的特色之路,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变成卖点,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的转变。
压油沟村的蜕变是兰陵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缩影。兰陵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搭建平台,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的“兰陵路径”。
兰陵县确定了13个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贫困村,将其作为旅游扶贫的实施对象,先后将压油沟村申报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将北坞丘村、张庄等12个村申报为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依托资源禀赋,科学编制了规划,制定了旅游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压油沟旅游扶贫项目为龙头,以宝山、邓王山、果蔬小镇、环会宝湖为辐射的乡村旅游扶贫集群。
该县紧抓项目建设“牛鼻子”,立足村庄生态资源优势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引导鼓励企业家投身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兴建旅游扶贫项目。压油沟风景区及田园综合体、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宝山前生态旅游风景区、龙泽山水国防教育基地、邓王山、大宗山朗公寺、百草谷等一批旅游扶贫项目累计投资超过35亿元,统筹使用扶贫资金1800余万元,相继开发建设、投产运营,形成了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热潮。
当地政府在完善旅游基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上下功夫,积极帮助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协调解决开发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旅游扶贫项目以企业为管理运营主体,同时牢牢把握贫困户增收这一根本环节,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让村民获得劳务、租金、股金等收入,在项目建设、管理运营、保安保洁上优先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先后带动875户167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实施旅游精准扶贫,不仅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共赢,还有效拉动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2018年,兰陵县累计接待游客60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亿元。“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是兰陵探索出的脱贫攻坚和产业致富的新路子。”临沂市委常委、兰陵县委书记任刚说。(转自2019年5月31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