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山区文旅局立足文旅特色资源优势,多点发力,全面打好“旅游出圈、文化出彩”组合拳,充分发挥文旅融合叠加效应。
一是多业态打造,激发旅游发展新动力。提升“水韵琅琊”项目,形成“灯火兰山·新琅琊”“点靓沂河”“魏晋风华”“柳青花溪”四大特色板块,水岸联动、点位互补,先后获评国家3A级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五一、十一期间,“夜游沂河”多次登上央视。扎实推进商城旅游,按照3A级景区标准,打造了8个商文旅结合样板市场、4条“逛临沂商城 赶中国大集”精品线路,串联带动商城市场、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等客流量增长40%。有序开发乡村旅游,加快推进万亩荷塘等项目,举办了半程荷花节、方城青年生活节等活动,建成4处“沂蒙乡愁”民宿和9处露营地。
二是多层次参与,彰显文化育人新风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组建区级、镇级文旅志愿服务队伍12支,协助基层开展送文化、送培训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扎实推广“群众演、群众看”文化惠民演出模式,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公益培训、阅读推广120余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创建省级特级文化站3个,打造传习驿站80处,建成城市书房5处,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围绕“精彩四季•文化兰山”文化核心品牌,创新搭建社区大舞台,举办专题活动30场,带动62处城乡演艺点位,月开展演艺活动百余场次,建成“开心麻花剧场”、中国百年电影文化体验馆、斜杠剧场等演艺新空间,举办火力超燃live演唱会、琅琊国潮音乐节等大型活动,释放音乐节“磁吸”效应,带动城市旅游经济。
三是多要素保障,搭建历史保护新平台。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加强城市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勘探工作,配合做好羲之文化园区微更新、屠苏岛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确保应查尽查、应报尽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建成6家区级非遗工坊,评选35个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打造54处传统文化传习驿站。王氏熟梨非遗工坊获评市级优秀非遗工坊,“游书圣故里 品琅琊古韵”非遗特色线路入选全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获评临沂市非遗保护亮点工作。利用“中国博物馆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形成“重大节日+特定场合”的宣传模式,提高群众知晓度、参与度,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