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河东区文旅局参与编制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工作。在总结回顾“十三五”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及早谋划,精心构思,提出四大重点工程,认真描绘文化旅游发展美好蓝图。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工程,建设现代化、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提升区文化馆、图书馆及分馆建设,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到2022年,力争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成区图书馆新馆、区文化馆新馆。建设沂蒙山大剧院,同时作为歌剧《沂蒙山》的演出场所,打造集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红色研学、红色演艺于一体的沂蒙红色文化体验高地。引导KTV、电影院、游乐演艺等项目建设,镇街文化站均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村村响”覆盖率达到100%。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研究梳理河东历史文脉,深入挖掘河东文化底蕴,加强对凤凰岭文化、祝丘故城遗址、分金台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解放战争初期前河湾作为华东党政军领导中心的历史内涵。深入开展非遗“四进”活动,挖掘整合“龙灯扛阁”、彩印花布、草柳编、沂蒙泥哨等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传统工艺品及非遗衍生品。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支持村情民俗展室、展馆、非遗传承室、民间博物馆等建设,村情民俗展室、非遗传承室、民间博物馆达到70处。
三是文化产业推进工程。一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滨河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把河东建成临沂中心城区新兴休闲娱乐中心,打造书画艺术高地。二是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和基地建设。以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为依托,加强文化园区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打造佳画产业园、汤泉旅游度假区温泉文化养生基地、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红色文化基地、汤头博物馆小镇、沂州古城、民间工艺加工基地、木文化基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和聚集区。三是努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亮点。开展“美丽河东·文化四季”系列活动,培育十个优秀文化活动品牌、百个优秀群文团队、千名优秀文艺骨干,持续实施“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创作一批文艺精品。精心实施节庆活动打造工程,整合文化资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城乡文化品位。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举办民间秧歌汇演、广场文化艺术节、舞蹈、歌唱、朗诵等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依托生态、农业文化资源,精心举办中国(临沂)国际温泉旅游文化节、海棠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会展活动,推进区域形象宣传品牌打造;依托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全国保密教育示范基地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展演、宣传品牌,打造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优秀教学点、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目的地;依托白塔街“三月三庙会”、临沂国际影视城庙会、龙园春节庙会、全区民间秧歌汇演等打造有影响力的民俗节庆活动;依托释佛寺、三官庙、雹神庙、普明禅寺等打造宗教文化、禅文化名片;依托沂河、汤河、沭河生态资源,打造游泳、慢行、跑步、骑行等全民健身运动品牌。
四是文化旅游融合工程。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汤泉旅游度假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服务好临沂·汤头华侨城文旅新城项目的落地工作,打造华侨城北方片区“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标杆项目;加快推进沂州古城、汤头·琅琊古镇、观唐·中国古建筑群汤养文化特色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做好“文旅+康养”“文旅+教育”“文旅+农业”“文旅+演艺”等“文旅+”文章,打造产业融合集群,释放强劲的市场活力培育发展红色文旅研学市场主体,打造沂蒙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全市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全国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目的地。(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 张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