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我们加把劲把舞台搭好”“音响再调大点儿”……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桃墟镇前城村,初见沂蒙百花剧团团长孙复常时,他正在演出场地紧张忙碌着。当天,剧团要演山东梆子《马前泼水》,他忙着赶装并出演剧中“张石匠”一角。“我们一年到头闲不住,要管台前幕后,还要在各地奔波,一股劲干下来20多年过去了。”
沂蒙百花剧团,这支成立于1993年的民间剧团,以唱梆子腔为主,最初“落户”于蒙阴县。后因民间演出市场需求渐旺,剧团不断扩充班底,又在泰安市新泰市和临沂市兰陵县派生出百花梆子剧团、金凤凰剧团两支新团,整支队伍常年活跃乡间,深受群众喜爱。
■ 一年演出1200多场
孙复常出身于一个梆子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戏,擅演丑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当他学有所成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赶上戏曲行业低迷、不景气的大环境。为守护乡村戏脉,孙复常就和家里商量成立了这支民间剧团。“当时,剧团演职人员多数是我们本家亲戚,还来了一些附近的年轻人跟班学戏。因为我们传承了《孝贤村》《白玉楼》等一批硬戏,很快就打出了名气。”他坦言,剧团刚成立时,虽然不缺群众基础,但靠自收自支维持运转常常捉襟见肘。“最难的时候,我把家里房子的拆迁款投了进来,全团一起挤在出租屋里排练,勉强维持了生计。”孙复常说。
“近几年,剧团条件越来越好,购进了舞台车、面包车,演员出门不用受日晒雨淋,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演员孙付玲说,这几年明显感受到政府对民间剧团的支持,演员们的从业热情也逐步高涨。孙复常介绍,近年来,沂蒙百花剧团和两支新团队分别被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另外,每年还承接庙会演出等商演项目,合计下来一年能演1200多场。“也就是说,3个团队的演员交替流动,一天连演3场的情况十分普遍。一年365天,我们有200多天奔波在演出路上。”
■ 演出队伍逐渐职业化
1月初,沂蒙山区迎来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赶到兰陵县兰陵镇大新庄村,剧团演职人员冒着寒风搭起舞台后,只能不停地搓手取暖。尽管天气恶劣,山东梆子《黄牛分家》还是热热闹闹开演了。“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也会打退堂鼓,但村里一广播,热心的观众们齐刷刷坐到舞台跟前,我们的精气神也就立刻提了起来。”66岁的乐手徐富贵说。
徐富贵来自临沂市平邑县,他介绍,剧团很多演职人员都来自不同地市。“为方便演出,剧团为我们常驻兰陵的这一支队伍在县邮电局家属院租了间房,大家统一吃住,每人每天能领到150元工资。”在徐富贵看来,演出就是他的职业。
乐队里,几乎每个人都是掌握几项技能的“多面手”,演员同时也可能是化妆师或字幕员,出差需要随时准备着馒头、咸菜……“人忙事杂”即为民间剧团的真实生态。“我们必须能者多劳,有演出大家伙才有饭吃。只有每个人都忙碌起来,整个剧团才会越来越红火。”在《马前泼水》中饰演“崔氏”的刘翠说。
找市场、找门路,剧团得以“活”起来,而通过留住一批看家戏,该团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我们最长的一次纪录是连演26天剧目没有重复。这些年,我们也尝试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些改动,让传统老戏更加符合当下审美。比如,一些戏要去‘枝蔓’,让情节更加紧凑;抑或可以根据演出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在剧情允许的环节加入插科打诨,来调动观众情绪。”孙复常说。
■ 期待新力量不断注入
维持正常运营的同时,沂蒙百花剧团一直坚守着社会责任。孙复常回忆,剧团成立以来,已累计有近300人跟班学艺,培养了20多个民间剧团团长,形成了有50余人组成的固定演出队伍。
为聚焦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从本世纪初开始,沂蒙百花剧团持续创作了《金蛋退证》《醒悟》《尽孝》等一批小戏,在山东省文博会会演、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山东省首届农民戏剧展演月等活动中获奖。“这些作品大都是我们几个从艺多年的业务人员根据生活见闻自编自演的,接下来,我们更希望能有机会与专业院团或艺术机构合作,同时形成自己的创作梯队。”刘翠说。
近年来,剧团青年演员的成长也让孙复常感到欣喜。他介绍,孙西明等3个年轻人不仅能“吃”下几部骨子老戏,还在2018年参加了临沂市庄户剧团业务培训班学习,在戏曲理论、表演技艺、舞台化装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要想留住人才,我们不可能像事业单位那样提供编制,但首先至少要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这样才能留住人心。”孙复常说。
凭着不懈坚持,沂蒙百花剧团已是小有成绩。在新泰市,孙复常被选为新泰梆子市级非遗传承人;在兰陵县,金凤凰剧团连年入选“送戏下乡”龙头剧团,享受每场2400元政府补贴;在蒙阴县,该县文广新局正积极恢复蒙阴县剧团,通过择优选拔方式,孙复常的团队成员得以参与共建。“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们坚信剧团将会越来越好,我们也会以更优质的演出服务基层、服务大众。”孙复常说
转自2019年1月24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