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585729837/gdj/2023-0000106  发布机构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
 存放位置   公开日期  2023-10-09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名称  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419号《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419号《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的答复

2023-10-09   作者: 点击数:  

民进临沂市委: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壮大生态旅游“绿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乡村振兴工作实现长足进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情四季·唱响临沭”“多彩文化·魅力郯城”先后入选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沉浸式情景小剧:讲好红色故事的沂南实践》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连续三届被授予“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连续四届获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

目前,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重点村9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4个、景区化村庄107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乡村旅游重点镇)5个,被授予“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等称号。《沂南全域旅游助力扶贫》《兰陵县压油沟村“企业+政府+合作社+农户”的组合模式》先后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兰陵县卞庄镇代村“农文旅”三位一体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全面推进文物保护法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临沂市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若干措施》《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临沂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2021年9月,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在临沂召开,我市作交流发言。同年10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临沂市沂水跋山遗址等7项考古发现入选。

坚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挖非遗项目潜力,精心筹划、精心实施、精准发力,非遗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论坛上,我市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以“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助力文化精准脱贫”为题作典型经验发言,得到与会领导及专家的赞许。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补短板提效能,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12个县区文化馆全部被评为国家一级馆,4个县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备案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3家、非国有博物馆3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4101个,文化小广场4545个,拥有广场舞队伍7300余支。自2020年开始,实施“两个一千”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即在“十四五”期间每年提档升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各1000个,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目前已累计打造提升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各3000余处。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以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推动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提升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和公共文化单位服务效能。开展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实施方案》(临文旅公共〔2021〕3号),在大型社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繁华商圈等地,建设集图书借阅、自修学习、阅读推广、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全民共享的城乡书房服务网络。

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深入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公益电影下乡”文化惠民演出,2018年至2022年累计开展送戏下乡34300余场,每年开展送公益电影5万场次以上。组织策划系列重大文化活动,连续举办了18届书圣文化节、10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21届广场文化艺术节、23届民间秧歌会、6届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6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乡音乡韵”展演季。深化“沂蒙四季·活力临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乐享沂蒙、舞动沂蒙、戏聚沂蒙、书画沂蒙”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年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8万场次以上。临沭县“激情四季·唱响临沭”和郯城县“多彩文化·魅力郯城”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乡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一是发挥文化人才示范带动作用。评选五届“沂蒙之星”乡土艺术人才,共计60人,管理期内每人每年给予6000元的人才补贴。组织开展了全市“十佳女文化工作者”“十佳百优青年文化工作者”等评选活动。二是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每年举办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培训班和广场舞舞翎、美术创作等各类培训班,满足不同层次文化人才的需要。组织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百千万”工程,从2018年起,用三年时间,完善提升100个基层文艺辅导培训基地,培训1000名基层文艺骨干,发展1万名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市、县区文化馆每年开设舞蹈、合唱、模特、古筝、美术、书法、剪纸、柳琴戏、吕剧、二胡、葫芦丝、广场舞等各类免费培训班约600班次,培训了一大批文化带头人。三是扶持农村庄户剧团发展。全市庄户剧团现有353个,共有8000余人,庄户剧团现已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2019年全省第二届庄户剧团大赛中,我市河东区柳琴剧团、兰陵县柳琴剧团荣获“十佳剧团”奖。

(二)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临沂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列入“十优”产业进行培育,各县区都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给予扶持发展,列入综合考核,建立了目标导向机制。近年来,我市先后编制了《临沂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临沂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临沂市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临沂市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建设行动方案》等制度措施,对乡村旅游作出了谋划与安排,为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精心打造拳头产品。临沂市依托各类自然生态、地质地貌、农业设施、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民俗非遗、红色遗迹等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先后培育打造了以蒙山、天上王城等为代表的山岳观光型,以竹泉村、压油沟等为代表的传统村落型,以常山庄、桃棵子等为代表的红色研学体验型,以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朱家林等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型乡村旅游产品。近几年随着旅游市场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大众旅游时代的深入发展,帐篷营区、房车营区、木屋营区等多种风格的营地宿营模式如雨后春笋,带动后疫情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竹泉村汽车露营地、水浥田园帐篷露营、天上王城天幕露营逐渐成为乡村自驾新宠,创新了“乡村+露营”“景区+露营”的度假新模式。

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工作。将乡村民宿发展纳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工作机制,制定《“沂蒙民宿”工作推进实施方案》《临沂市关于鼓励和扶持沂蒙民宿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充分挖掘业内现有资源,建立“沂蒙乡愁”民宿重点项目库,设立民宿专家智库。谋划确定了“培育健康、人本、精致的乡村特色民宿集群,构建中高端为主的民宿产业结构,用三年时间建设60个旅游民宿集聚区,打造国内知名民宿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目前,全市共有星级民宿47家,其中五星级16家,四星级21家,三星级10家。2022年,沂水县院东头镇、蒙阴县桃墟镇、平邑县柏林镇3个乡镇入选首批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蒙阴县垛庄镇、沂南县岸堤镇入选第二批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培育名单。

创新开发“激活蒙山旅游”模式。认真贯彻落实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激活蒙山旅游”的决策部署,成立蒙山文化旅游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蒙山文化旅游保护开发工作的统筹协调,实现“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资本统一、市场统一”。推进蒙山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养老民宿”“民宿+放慢、放松、放心”等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邀请中山大学专家实地考察了百泉峪、百花峪等乡村,将乡村旅游纳入到蒙山旅游发展策划方案。

红绿融合释放文旅发展红利。落实市委、市政府“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的旅游发展思路,重点培育了一批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的特色案例,以红色景区景点为基础,联动周边乡村、休闲、非遗等特色资源,重点打造费县大青山-兰陵文峰山、临沭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莒南省政府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沂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桃棵子村-尹家峪田园综合体、蒙阴孟良崮-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兰山商城展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朱村等5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不断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在旅游交通方面,各县区围绕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片区,积极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新修建或改造提升了一批旅游公路、生态大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市通景公路基本达到2级以上标准,对内交通更加便捷。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全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18处,开通了市区至蒙山等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客运专线,增设了旅游交通指示牌,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厕所、停车场,构建了市、县区、重点旅游乡镇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按照“十个有”标准推动全市村庄景区化建设,推动各乡村旅游点提升建设,不断改善乡村旅游环境设施。

加强市场营销推介。坚持品牌引领,积极构建以“沂蒙人家”为总品牌,以“蒙山人家”、“崮乡人家”、“泉乡人家”、“兰陵人家”等为子品牌的沂蒙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加强乡村旅游线路推介,将我市知名的乡村旅游景区纳入到重点旅游线路并进行宣传推介,开展旅游民宿集聚区专题宣传,引导市民开展乡村休闲游。疫情期间,市文旅局积极创新推介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文旅系统新媒体宣传矩阵,创新利用好直播、短视频等新途径,并依托培训、比赛、活动等方式大力培育、发现新媒体宣传人才,宣传助力乡村旅游。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加强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乡村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建成9个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室、246个村情民俗展示室,国家省级乡村记忆村119个。推进实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乡村革命旧址展示利用项目。出台《临沂市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若干措施》,推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全面落实落地。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两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我市有15个乡村入选。我市公布了临沂市重点抗日战争遗址201处、红色堡垒村(镇)131处、“走进革命旧址重温红色历程”十大沂蒙党史学习教育场所、全市革命文物名录。《跟着共产党走——沂蒙精神革命文物展》先后荣获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山东省庆祝建党100周年100家革命场馆特色展陈。

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深挖非遗潜力,积极谋划非遗助力乡村举措。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65项,市级326项。郯城县红花镇等6个乡镇入选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设立非遗、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26个,建设非遗工坊186处,开展技术传授和技艺培训。加强非遗产品研发,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先后选送300余名非遗传承人到高校学习深造。连续举办五届文创大赛,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的“非遗”创意产品。举办传承人业务培训班,使其增长学识、拓宽眼界、提高技艺。启动非遗购物节,开展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活动。

实施“山东手造·产自临沂”推进工程。开展手造资源调查,梳理全市“手造”项目18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36项。积极推进手造特色乡村建设,支持依托手绣、二胡、木梳、剪纸、翻花、砚台等非遗及传统工艺项目打造“一乡一品”,目前,评选认定手造特色村33个。建设一批非遗工坊,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建设市级非遗工坊64处、县级186处,命名手造技艺传承人60名。先后举办以“山东手造·产自临沂”为主题的数字赋能专题培训班、技能大赛、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会暨首届木梳文化节。开展“山东手造·产自临沂”非遗购物节活动,邀请网红走进手造产品制作现场,以沉浸式体验展现沂蒙传统工艺魅力,激发大众消费潜力。

(四)加强文化文艺作品创作,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乡村主题文艺创作。为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现实题材尤其是农村现实题材的创作要求,先后组织以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整体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典型为主要素材,综合我市部分县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创作推出了现代柳琴戏《崔家沟》;以蒙阴县获命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背景,综合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事例为素材,创作推出了现代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以兰陵县深入实施“四雁工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素材,创作推出了现代柳琴戏《雁舞兰陵》;以沂水县实施殡葬改革中发生的真实案例为背景,创作编排了全国首部反映殡葬改革的方言话剧《樱桃崮下》。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创作推出了柳琴戏《桃花缘》《月儿圆圆》《吔,俺就是个农民》《父亲》等一批优秀原创小型戏剧剧目。《崔家沟》入选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2018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获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福大妮和山杠子》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2020-2021年度山东省优秀文艺作品库、“百年征程 时代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东省优秀剧目展演,获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传统柳琴戏《拾棉花》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现代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雁舞兰陵》、话剧《红石崮》入选“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全省优秀剧目展演。全市参与出品的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参与打造的芭蕾舞剧《沂蒙》主演宁珑荣获文华表演奖、大型京剧《燕翼堂》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抓小戏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印发《临沂市推广沉浸式情景小剧创作演出实施方案》(临文旅发〔2022〕3号),自2022年起实施为期五年的“百部优秀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每年推出20部优秀剧本和20部优秀剧目。目前,全市已推出群众性小戏小剧作品164件。先后推出柳琴戏《初心》、京剧《情满山乡》、吕剧《面子》、豫剧《改规矩》、蒙阴梆子《小车回家》等一大批优秀小戏作品。2022年,在全省群众性小戏小剧评选活动中,我市2部作品获一等奖、3部作品获二等奖,获奖数量全省第一;在全省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活动中,我市3部作品分获金、银、铜奖,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兰陵县<苍山民歌>璀璨夺目的民间艺术之花》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三、存在问题

(一)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临沂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财政投入公共文化经费相对不足,直接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果。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好的地区集中在北部蒙山山麓,基础设施建设难度相对较大,建设周期较长,资金需求的缺口相对较大,地方财政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难度较大。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县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有些镇街综合文化站面积不达标、功能室不全,有的没有独立场所。部分村庄文化设施老旧,配置还比较落后,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未达到建设标准,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受资金制约,乡村旅游供水、供热、供暖、供气和排水、排污、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接待游客的能力欠缺、水准不高。

(三)专业人才缺失。基层普遍缺少专业的文化人才,即便有人也是身兼数职,“不专业、不专干、在编不在岗”的问题较为普遍,且岗位调整比较频繁,流动性大,不利于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工作打算

(一)健全乡村文化旅游投入保障机制。督促各级、各部门严格执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的规定,明确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中乡村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比例,用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确保专款专用,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多元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刚性、稳定的乡村公共文化投入机制。

(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两个一千”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每年提档升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各1000个,并逐步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加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大型社区、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民宿地等建设分布广泛、供给精准、时尚舒适的乡村书房、旅游书吧、文旅驿站等多业态文化空间。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设施建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城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服务和旅游功能,配套建设游客服务设施,拓展文化服务功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公共厕所、供水、供电、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项目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乡村旅游发展能力。

(四)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健全非遗保护和管理制度,加强乡村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应用AR、VR、3D、5G等各种高新技术,丰富和创新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强化对农村群众道德教化作用。推动“非遗+”与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特色小镇和文化街区建设融合发展,提升非遗开发利用水平和产业化集聚程度,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五)加强培训教育,强化人才支撑。依托各级培训基地和各类高等院校,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建立由知名专家、文化旅游管理部门人员、企业带头人、经理人等组成的乡村文化旅游专家团,健全完善专家团上门服务机制,为乡村旅游投资者、乡村文化服务者提供项目策划、创业辅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智力扶持等服务。

再次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临沂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上一条: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279号《关于深入实施全民阅读工程,打造书香临沂品牌》的答复
下一条:对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365号《关于征集展示本土作家作品的建议》的答复
关闭窗口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市政府网站群技术支持

地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北京路33号 电话:0539-8726736

鲁ICP备05026973号 网站标识码:3713000052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8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