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成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非遗”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支持和关心。近年来,我市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持续推进,通过完善非遗名录、提升生产性保护水平、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等渠道,有效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创造更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一、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对非遗线索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掌握全市非遗项目的种类、起源、发展、分布和现状。建立非遗项目库,组织非遗专家对收集的线索进行分析、整理,对谱系清晰、特色鲜明、有发掘价值的线索,进一步充实资料,纳入项目库管理,为非遗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年龄较大的传承人,重点运用录音、录像等有形方式将传承人创作活动过程予以完整记录。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65项、市级501项;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45人、市级267人;我市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柳琴戏刘莉莉等5人被评为省级模范传承人;郯城县成功创建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提升非遗生产性保护水平。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融入生活,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和时尚相统一的需求。持续举办非遗购物节,开展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活动,线下举办沂蒙文化大集、龙园非遗大集、“黄河大集·沂蒙山会”非遗大集、文化创意市集、书圣雅集、诸葛市集等活动,为传承人提供展销平台;线上引导具备条件的非遗企业积极加入抖音、淘宝、京东等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推广销售优质非遗产品,助力非遗企业打开销路。目前,我市涌现出一大批依托剪纸、中国结、二胡、柳编、草编等非遗项目开展产品开发的企业,解决就业岗位30万个,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贡献积极力量。2024年上半年,全市非遗产品销售额达36.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促进文旅融合最大化。举办鸿雁人才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文创大赛,目前全市已形成泥塑、面塑、手绣、剪纸、文房四宝、中医药、编织、食品、玩具等30余类1000余种非遗文创产品;先后在临沂大剧院、河东龙园、沂南竹泉村、蒙山等景区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帮助繁荣发展旅游经济。推动非遗进景区,在新琅琊、琅琊古城等全市60余家旅游景区景点设立非遗展厅、展馆或销售点,促进文旅消费。
四、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一是加强媒体宣传。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台、报纸报刊、微信、微博、短信等各类平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二是举办各类活动。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及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时间节点,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扩大非遗影响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非遗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对外交流。积极组织相关企业、传承人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交流学习。推动临沂优秀非遗项目走出去,组织费县手绣、琅琊剪纸、木旋玩具等非遗项目赴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交流,取得良好反响。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不足之处。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建议,立足新时代,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让非遗火起来、传下去,为推动非遗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