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秀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全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近年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浸润中小学活动,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对非遗线索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掌握全市非遗项目的种类、起源、发展、分布和现状。建立非遗项目库,组织非遗专家对收集的线索进行分析、整理,对谱系清晰、特色鲜明、有发掘价值的线索,进一步充实资料,纳入项目库管理。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65项、市级501项;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45人、市级267人;我市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柳琴戏刘莉莉等5人被评为省级模范传承人;郯城县成功创建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提升非遗进校园活动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深度融合。先后开展木板年画进杏园小学、沂南面塑进岸堤镇中小学、费县手绣进费县职业中专、黑虎查拳进临沂大学等活动,在临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临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设立面塑、烙画、扎染、篆刻、布艺、剪纸等非遗项目课程。其中沂蒙泥哨已走进60余所学校,全市有20多位校长、3万学生学会了吹泥哨。各非遗传承人向学生讲解非遗相关知识,并且向学生讲述了他们与非遗的故事。通过学习,学生们充分了解了非遗项目的历史、内涵、价值与精髓,观摩并亲身学习、体验非遗项目制作过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感知非遗的趣味性,既锻炼了学员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展全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评选工作,确定“文化传承进校园剪纸美育润童心”等十二个案例为全市“非遗进校园”典型实践案例,其中“临沭柳编进校园”入选省级优秀实践案例。
三、打造非遗进校园活动品牌。依托每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临沂职业学院合作举办临沂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遗博览会,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累计吸引省内外1264个非遗项目、1972名非遗传承人、16万余名社会各界群众齐聚校园,形成了覆盖全省,辐射河南、江苏、安徽、山西等地区的非遗传播与交流平台。通过不断提升展会内涵,创新展会形式,博览会影响力日益增强,育人成效凸显。通过工艺传习和动手实践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同时以校园非遗市集为载体,面向社会开放校园,带动区域及周边地区非遗项目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非遗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不足之处。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建议,立足新时代,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让非遗火起来、传下去,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