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文旅部门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聚焦打造“红绿蓝古今”精品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市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连续五届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在社区、商圈、公园等区域创新打造了一批融合图书阅读、非遗体验、文化交流、小型展览等多元业态的城市书房、传统文化传习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目前,我市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3家、文化馆13家,全部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备案博物馆60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6个,其中30家获评省特级综合文化站,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市文化和旅游局以“沂蒙四季·活力临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引领,结合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重要时间节点和寒暑期等重要时段,围绕“乐享沂蒙、舞动沂蒙、戏聚沂蒙、书画沂蒙”等九大活动板块,每年举办临沂市非遗春节晚会、民间秧歌会、广场文化艺术节、群众合唱展演等各类活动3万余场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4500场次以上。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荣获全国群众文艺最高奖“群星奖”;联合出品的民族歌剧《沂蒙山》先后荣获全国舞台艺术领域最高奖“文华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最高奖“五个一工程”奖,联合创排的《燕翼堂》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最高奖“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能力。组织全市15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参与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30个文化站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特级站。每年举办广场舞舞翎培训班、美术创作业务培训班、小戏小剧创演培训班等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推荐优秀文化站长参加全省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示范培训班,不断提升基层文化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虽然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意见建议,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合理规划,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综合考虑人口密度、文化需求、地域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公共文化空间布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持续推进城市书房、乡村书房、传统文化传习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断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链条。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依托,融合旅游宣传推广、信息咨询、游客休憩等服务功能,打造综合性城市文化会客厅。
二是多元融合,创新文化旅游发展业态。聚焦书法文化、兵学文化、孝悌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我市文化资源,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摸清资源底数。以重点项目推进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激活蒙山”项目,打造观光休闲、康养民宿、农耕体验、运动健身、节庆活动、文旅小镇、房车自驾、户外探险等多元业态,推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
三是文化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结合群众文化诉求,深化“沂蒙四季·活力临沂”活动品牌,自下而上、层层发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城市书房、传习驿站等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常态化开展公益培训、亲子课堂等文化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便捷度。坚持“群众演给群众看”,深化群众性小戏创演推广工程,组织开展“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县区巡演,举办12345首发、党风廉政、文明乡风、平安法治等专题汇演,让更多群众“家门口”看好戏。创新开展“琅琊夜校”,通过低价、普惠、精准的各类学习课程,丰富夜间文化生活,为市民打造提升自我、拓展社交的文化平台。
再次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临沂文化旅游发展。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9月1日